在石油開采、制藥、化妝品及納米材料研發中,液體的表面張力與界面張力是評估乳化性、潤濕性、穩定性等性能的關鍵參數。全自動界面張力分析系統憑借高精度(可達±0.01mN/m)、無人干預和智能算法,已成為實驗室核心表征設備。然而,若操作不當,易因液滴污染、環境干擾或方法誤選導致數據偏差。掌握
全自動界面張力分析系統的科學使用流程,是獲取可靠結果的前提。

一、測試前準備
樣品純度保障:待測液體需過濾(0.22μm濾膜)去除顆粒,避免雜質影響界面行為;
清潔測量部件:鉑金環/板或針頭必須用鉻酸洗液浸泡后,再以去離子水、乙醇超聲清洗,用火焰灼燒至紅熱(鉑金件),確保無有機殘留;
環境控制:在恒溫(23±0.5℃)、無振動、無氣流的實驗臺操作,關閉門窗與空調,防止液面擾動;
儀器預熱與校準:開機預熱30分鐘,使用高純水(72.8mN/m@25℃)或標準溶液驗證系統準確性。
二、方法選擇與參數設定
匹配測試原理:
Wilhelmy板法/duNoüy環法:適用于靜態表面張力,精度高;
懸滴法/躺滴法:適合微量樣品或油-水界面張力測量;
設定關鍵參數:
浸入/提升速度(通常0.1–0.5mm/s);
平衡時間(動態過程需延長);
溫度控制(若帶恒溫槽,需提前穩定)。
三、操作過程規范要點
液面調平:確保樣品杯液面水平,鉑金環浸沒且無氣泡附著;
平穩運行:啟動自動程序后,禁止觸碰儀器或桌面,避免振動干擾力傳感器;
實時監控:觀察軟件是否準確捕捉最大拉力點(環法)或液滴輪廓(圖像法);
多重復驗證:每組樣品至少測試3次,剔除異常值后取平均。
四、測試后處理與維護
立即清洗:測試完畢迅速取出鉑金件,按前述流程清潔,防止樣品干涸腐蝕;
數據導出:保存原始曲線、計算結果及環境參數,標注樣品信息;
關機歸位:將探頭復位,關閉溫控與軟件,蓋防塵罩。